1)基准试样M0所加缓凝剂为天然石膏,其凝结时间符合国家标准要求。试样M1未掺任何缓凝剂,凝结很快,不符合要求。试样M2M5加入脱硫灰作为缓凝剂(水泥中SO3含量不超过35%),其凝结时间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,但与基准试样M0相比,其初凝时间略有缩短,而终凝时间略有延长。
2)掺脱硫灰水泥的3d抗压强度略低于基准水泥,但7d和28d强度相近。然而对于抗折强度,各龄期强度值均低于基准水泥。虽然强度稍低,但都达到国家标准要求。(3)所有试样的安定性均合格。
结果分析生产水泥时,通常加入二水石膏作为缓凝剂,而它主要通过影响C3A的水化进程来调节水泥的凝结时间。对于石膏的缓凝机理,说法不一。一般认为<1>,C3A在石膏、石灰饱和溶液中生成溶解度极低的钙钒石(AFt相),这些棱柱状小晶体生长在水泥颗粒面,成为一层薄膜,封闭水泥组分面、阻止水分子的扩散,从而延缓了水泥颗粒特别是C3A的继续水化,延长了水泥浆体形成凝固结构所水化铝酸钙等。
然而对于脱硫灰中的亚硫酸钙来说,情况则显著不同。硫酸钙和亚硫酸钙的溶解度相差很大:在100g水中,CaSO42H2O的溶解度为0223g(0)和0205g(100),而CaSO305H2O的溶解度仅为00043g(18)<2>。在成希弼的实验中<3>,20时CaSO42H2O在纯水中5min内就达到饱和溶解度的90%,结果如所示。
由和可知,水泥熟料掺入石膏经7d水化后有杆状的C3A3CS32H(AFt相)形成;由和可知,水泥熟料掺入脱硫灰经7d水化后则有片状的C3ACaSO39H2O(AFm相)形成。因此,水泥水化时,C3A与CaSO42H2O作用主要形成AFt相;与CaSO305H2O作用主要形成AFm相,这与试样M3水化7d的SEM照片HubertMotzet的观点相同。但在试验中,所形成的是C3ACaSO39H2O,这可能是实验条件不同造成的。
如前所述,水泥中加入缓凝剂主要是通过影响C3A的水化进程来调节水泥凝结时间的。当水泥中分别掺入脱硫灰或石膏后,由于前者初期所形成的包裹于C3A颗粒面的AFm相相对较少,能够水化的C3A数量就较后者多,水泥浆体中形成的水化铝酸钙较多,浆体结构形成快,因而其初凝时间也就较后者有所缩短。之后,同样由于AFm相数量较少,已包裹于C3A颗粒面的AFm薄膜不能及时因固相体积增加而破裂,阻碍了C3A较快的水化,水泥浆体中的水化铝酸钙少,浆体结构形成慢,因而终凝时间就较后者慢。
结论(1)RCFB烟气脱硫灰可替代天然石膏用作水泥缓凝剂,水泥的各项物理性能均达到国家标准要求,起缓凝作用的是脱硫灰中CaSO305H2O与水泥中C3A反应所形成的AFm相。(2)与掺石膏的基准水泥相比,掺脱硫灰水泥的初凝时间缩短,而终凝时间延长;3d抗压强度较低,但7d后与基准水泥持平;各龄期抗折强度均低于基准水泥。






鲁公网安备 37030402000114号